随着越来越多中国图书亮相“全球书架”,业内思索:如何让出版物“走出去”后,还能涌入海外主流市场渠道、扎根更多国外读者心中?

日前,“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发布2021年度入选书目, 《山盟》阿拉伯文、《中国编织绣品的传统科技与美学》韩文、《从黄浦江到叶尔羌河——上海第八批援疆规划建设工作纪实》哈萨克文、《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俄文、《你好啊,区块链!》英文等五种图书获得翻译资助,将于明后年陆续出版。

除了翻译质量,入选图书对制作、发行外文版图书的外方出版社也有较高要求,其中一个“硬指标”就在于能否把译作推送进当地主流渠道,由此促进更多有温度、有力量的优秀作品在海外真正落地生根,让更多国外读者领略并接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文字转码之外,译者还要做文化“摆渡者”

业内指出,翻译质量往往是制约出版物“走出去”的瓶颈之一。相较其他“走出去”类扶持项目, “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更侧重译者身份和文化背景,鼓励从外籍人士或长期居住在国外的人士中遴选译者;并要求将不低于70%的资助经费分配给译者。

为何如此看重译者?要扩大中文版图书的海外传播力,就要切实提高翻译质量。有资深编辑透露,国外人士翻译介绍中文作品的一大优势,在于借助他们的“摆渡”,让译本在“文字转码”之外,更贴合当地读者的语言风格与阅读习惯,从而提高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

比如,今年入选图书中,长篇小说《山盟》由精准扶贫入手,以山村小故事折射时代大进程,向世界读者描绘出中国人民脱贫攻坚、走向小康生活的动人画卷,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阿拉伯文版将由阿联酋哈玛利尔出版传媒集团推出。其阿拉伯文版译者为何选中夏班尼·阿布迪?原来,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夏班尼·阿布迪,出生于毛里塔尼亚,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拥有汉语、阿拉伯语的双重视角,曾翻译过《野象小姐》《流浪地球》等文学著作及《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影视作品,对中国社会文化语境的理解十分成熟。

因此,译者的挑战在于,不仅要实现文字转码,还要做文化的“摆渡者”。比如,报告文学《从黄浦江到叶尔羌河》是上海第八批援疆规划建设组三年援疆工作和生活的文学记述,俄罗斯尚斯国际出版社将出版其哈萨克文版,担任译者的是本科及研究生均毕业于哈萨克斯坦国立技术大学的季娜拉·萨玛然。大学毕业后就从事翻译工作,季娜拉·萨玛然具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此前译著有《信仰人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治传统》 《生命册》 《历史不会终结:西方困境与中国自信》,对中国社会进程和发展现状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俄文版联合翻译组成员,则囊括了哈萨克斯坦新视线欧亚研究中心主任吉戈尔·贾那布尔、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东方大学汉学系主任奥扎德·阿奇洛夫等。他们在译著中将穿插大量的翻译注释、解读,为外国读者提供“导读手册”。

立足中国元素与东方美学,扩大跨文化传播“朋友圈”

为了进一步扩大跨文化传播的“朋友圈”,创设于2015年的“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立足中国元素与东方美学持续寻找优质底本。经多轮评审,该计划从翻译质量、外文版在目标市场的发行价值、目标市场读者的接受程度、译者水平及外方出版社在目标市场的推广能力和影响力等指标进行评议,最终票选出入选书目。

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编织绣品的传统科技与美学》,以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编织绣品实物为依据,探讨中国编织绣品的文化艺术特性。韩语版将由韩国绣林苑出版社出版。其韩语版译者Youngran Kim为韩尚洙刺绣博物馆馆长、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亚太地区委员会理事,正因有着在刺绣、服装等领域的研究积累,其翻译将在译本里标注大量词条解释,便于“零基础”的外国读者入门。

梳理近年来入选书目不难发现,包括传统编织绣品在内,《中华文化之旅》《丰子恺漫画古诗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袖珍绘本版)》《瓶花谱·瓶史》等历年译著都着力放大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要素。此外,《你好啊,区块链!》从区块链技术的中国应用视角出发,阐明关于区块链的99个核心概念,英文版将由美国普利尼斯出版社推出。

据悉,“上海翻译出版促进计划”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创设,以发现协助有能力、有热情的国外人士翻译优秀作品为突破口,重点支持外籍或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的译者译介中国作品。该计划以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实施的形式展开,六年来累计收到申报项目涉及英、韩、法、日、意、德、越南、塞尔维亚等23种语言、166种图书。

作者:许旸

Categories: 海外出版

0 Comments

发表评论

Avatar placeholder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